夏日的湘西,阴雨蒙蒙。从凤凰古城出发,驱车二十多公里便到达黄丝桥古城。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些荒凉,不像是一个旅游景点,但还是要买门票的。后来才知道,为了古城的开发和保护,经过几次动迁未成功,已经停止景点经营,收门票应该是当地村民的自发行为。
据资料介绍,古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古为屯兵之所,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衅的前哨阵地。古城经历1300多年的风雨洗涤,虽然城楼满目疮痍,城墙杂草丛生,但保存完好,未经人工太多粉饰,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古城之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刚下车就遇上了住在城内的滕树保老人,他是位热心人,喜欢向游客讲述古城的故事传说,当年中央电视台采访古城时也是他当向导的。从老人口中得知,建此城者竟是女皇武则天。古城原名渭阳村,是贵州、四川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武则天的外婆住在贵州省松桃县,离这里只有百十里路。这位美人进宫时从其外婆家出发,途经此地,入住在一胡氏人家,并认胡氏之妻武氏为姑妈。胡氏颇懂天文地理,暗示了武则天的未来,并预言武则天今后还会派人来此地。
果然,由于此地位于西南边陲,而且在武则天眼中又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唐垂拱三年(687年),便派其弟来此修城。当时城开四门,占地面积也要比现在大得多。滕树保老人还说,武则天和清乾隆皇帝都分别来过两次古城, 这些故事传说为古城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老人讲述的故事我们虽然无法去考辨真伪,但这一带显赫的战略地位却是真的,要不然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和清朝乾隆皇帝的心腹爱将福康安也不至命丧于此。伫立墙头,当年的隆隆炮声和滚滚狼烟仿佛依稀可辨。
城墙原是土墙,清康熙帝为强化对苗疆的统治,把土墙改成了石墙。城墙高5.6米、厚2.9米、周长686米,占地2900平方米,属南方长城的一部分。城墙上部为,建有300多个箭垛和两个大的炮台。所用石料皆石灰岩的青光石,最大的约重2000斤,小的也有1000余斤,用糯米稀饭拌石灰浆砌筑,石面平整,工艺讲究。
古城仅开东、西、北三门,分别为“和育门”、“实成门”、“日光门”,均建有十余米高的清式建筑格局的高大城楼,南门因风水之故而封。其中西门是平日出入最多的一个门,东门主要用于“官家”和嫁娶的花轿出入,北门则为丧葬队伍出城时才开。
如今,一些石头砌筑的老旧屋子散落在城内各处,新近建成的房屋也多了起来。城堡内居住着近百余户人家,一栋栋新旧参杂低矮的砖石房替代了当年的营房。他们中有苗族、汉族,还有土家族,都保存着传统的文化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