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岳阳楼,我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
这一千古名句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名作《岳阳楼记》。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岳州知军州事滕宗谅(字子京)重修岳阳楼,工程竣工后,请好友范仲淹为新楼写一篇“记”文。当时范仲淹并不在岳阳,而是在河南邓州任知州,他没有看到岳阳楼,更没有登上岳阳楼。只是凭滕子京送来的一张《洞庭晚秋图》,在此基础上,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再加上适当的想象,便写出了千古奇文《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名满天下,极大地提高了好友滕子京这项政绩工程的知名度。

文章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是另辟蹊径,对楼内结构和楼外佳景一笔带过。重点从迁客骚人在不同天气登楼的心情,转到古仁人的高尚情操,最后道出了自己内心的理想和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歌颂滕子京谪守巴陵政绩斐然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身居江湖心忧国事、坚持理想的顽强意志。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身为三国东吴将领鲁肃的阅兵楼,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经历了由军事楼——城门楼——观赏楼的演变。自唐代始逐步成为游客和文人雅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正如范仲淹在文中所述,对于岳阳楼的雄伟及景象,“前人之述备矣”。

下面我们先欣赏几首描述岳阳楼及其胜景的诗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登岳阳楼》
唐代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57岁时杜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靠饮药维持生命。次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长江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在万千感慨中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人称盛唐五律第一。

岳阳楼矗立于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始建以来,数遭水患兵燹,屡毁屡修,有史可查就达30余次,但地址一直未变。它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岳阳楼天下闻名,赢得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现存的岳阳楼是1984年沿袭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的形制,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建的。“岳阳楼”匾额由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61年书写。
岳阳楼于1988年1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2011年荣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点。

现在的岳阳楼景区是岳阳楼洞庭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670亩,主要景点除岳阳楼本身外,还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碑廊、双公祠、吕仙祠、小乔墓和瞻岳门等。

1、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6年),初名“望仙阁”。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改为“三醉亭”。现存为1977年重修,是一座仿宋建筑的方亭,与仙梅亭同为岳阳楼主楼辅亭。

2、仙梅亭。位于岳阳楼南侧,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初名为“仙梅堂”。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6年)重建时改为“仙梅亭”。现存为1977年按原貌重修,二层二檐木结构,亭顶盖绿色琉璃瓦,亭旁栽有松、竹、梅“岁寒三友”。

3、怀甫亭。位于岳阳楼院内临湖五平台,建于1962年,纪念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和世界和平理事会将杜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亭上部为纯木结构,翅首脊饰精美,藻井彩绘鲜艳。亭中竖有石碑一方,正面刻有杜甫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怀甫亭”三字出自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之手。

4、碑廓。位于岳阳楼东侧,宽约五米,长近百米,红柱绿瓦,飞阁流丹,檐牙高啄,古朴典雅。廊中共镂刻新旧作品139件。其中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于右任的《重修岳阳楼》碑;明代祝允明、董其昌手书《岳阳楼记》等都是书法中的极品。

5、双公祠。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祠内有两个陈列室,分别为“岳阳天下楼”(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和“双公忧乐情”(展示范仲淹和滕子京生平及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

6、吕仙祠。位于岳阳楼以北100米处,为供奉岳阳楼诗酒神仙吕洞宾而修。吕洞宾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有着重要地位,道教称之为“吕祖”,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岳阳楼吕仙祠为单层、两进砖木结构,祠内大殿有吕祖金身神像。

7、小乔墓。又名“二乔墓”,位于岳阳楼北面。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两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北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8、瞻岳门。为岳阳古城的南城门,城门上“瞻岳门”三字由华国锋题写。现存城门为明清时期制式,以麻石奠基,青砖筑砌,古色古香,雄伟大气。

中国古人建造了许多精美高大的楼阁,引来无数仁人志士,登楼抒怀写诗作赋,有些楼阁因此而名扬天下,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尤其如此。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爱民情怀,也被历代仁人志士视为毕生追求的理想和节操,更是成为了岳阳楼景区文化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