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彩绘四天王木盒

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色彩斑斓。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
外壁画有彩绘四天王像,为罕见的宋画精品。四天王像比例均匀,面部表情夸张,形象生动,气势雄壮。
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

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仅仅盒子就如此珍贵难得,可以想见里面是有多么罕见的宝物。这件宝物就藏在苏州博物馆,是苏州博物馆的四大镇馆文物之一。
简介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以苏州出土文物,文人字画以及江南民间工艺品为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250件。新馆馆内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系列基本陈列。
苏州博物馆虽没有国博的大气国际化,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博物馆,里面的馆藏文物值得细细品味。当中四件镇馆之宝,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宋 真珠舍利宝幢

这件文物就是开头所说,被顽童意味发现的。在色彩依旧的彩绘四天王木盒里面,是一件绝世精品:宋代真珠舍利宝幢。
为了保护文物,现在展馆展出的是复制品。但仅仅是复制品也很能让足以惊叹。每一个细节都很美。

宋真珠舍利宝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是用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七宝材料进行装饰、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复制品镶嵌了大约四万颗珍珠,原品更多更细。

从真珠舍利宝幢身上,人们可见五代、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五代、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造型上,宝幢通高122.6厘米,由上等的金丝楠木制作而成,自下而上分成须弥座、佛宫、塔刹3个部分。



须弥座呈八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层,包括底座、须弥海、须弥山;通体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四大天王”站立在云端之上,手持各种武器,气势非凡,而站在他们边上的“四天女”则是温柔美丽,阿娜多姿。

幢内置一乳青色葫芦小瓶,瓶内藏舍利九颗。
整体可见工艺的不一般。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
雕刻的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见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

苏州博物馆官网 数字照片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认为是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在此碗没有被发现之前,中国考古以及文化界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秘色瓷。
此秘色瓷莲花碗的发现正好填补了我国唐宋交接之际秘色瓷的空白,因此得以成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秘色瓷,越窑瓷器中的精品,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定烧的入贡中原朝廷的专属瓷器,庶民不得使用。

这件越窑秘色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
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凸起,构思巧妙,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从露胎处可见瓷胎呈灰白色,细腻致密,颗粒均匀纯净。釉色滋润内敛,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七君子图》

手卷又名《元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画芯全长约10米,宽36.5厘米,是难得的一件国宝级文物,集中了元代赵天裕、柯九思、赵原、张绅、顾安、吴镇六位写竹行家、七幅墨竹于一卷中。
并且流传有序,原为苏州顾家“过云楼”旧藏。合卷堪称墨竹史上的伟大杰作,最右边是乾隆年间藏家乔崇修书写的隶书“六逸图”三字引首,往左依次是清代著名金石家张廷济书写的“六君子图”、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
再往左,依次是元代书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定之、张绅、吴镇六人的七幅墨竹图,其中,柯九思的作品有两件。


它们或丛竹烟笼,或老干斜出;或为龙角,或为纡竹;或作推蓬,或如凤尾;形态万千而逸笔横出,堪称一部具体而微的元代墨竹简史。
其实,除苏州博物馆四件镇馆之宝,这个博物馆还有很多文物值得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