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古镇简介

和平古镇位于闽北重镇邵武南部,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

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产粮食,是邵武历史上的第一古镇,也是全国罕见、福建唯一的“城堡式古镇。

走进古镇,600多米的青石板古街,近百条鹅卵石巷道,记载着这座千年小镇的繁华与沧桑。

谯楼
和平古镇的谯楼建于公元1588年,东门谯楼是三重檐歇山式,而其他三座谯均是两重檐的。各层以鳌角相配,大小木斜穿直插,蔚为壮观。

东门谯楼
古镇本来有谯楼四座,东西南北方向各一座,由于历经岁月的沧桑变化, 如今只剩两座,一座在东,一座在北,陪伴着和平古镇百年夕阳烟雨。

南门谯楼
古朴城门,迎送多少古镇喜忧,谯楼走过的是悠悠岁月,留下的是耐人寻味的古镇历史。
福建第一街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整个古镇区连接南北城门的是一条长600余米的青石板古街。

唐天成年间,和平主街已是闽北商埠集散中心之一,街中间由青石铺设,两边鹅卵石镶嵌其间,沿街店铺店门两边开设。
如此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街巷至今风貌依然,古韵犹存,全国少见,所以这条古街也被称作“福建第一街”。

如果你喜欢慢生活,来这里,有的是闲适与宁静,没有城市里的纸醉金迷。走在主街巷和小巷道里,你仿佛能感觉那一墙一瓦都在和你诉说着历史。

黄氏大夫第
和平古镇不乏豪门巨宅和有价值的建筑,砖雕木雕工艺精湛。和平古镇砖雕不仅数量多,而且巧夺天工,件件都称得上艺术珍品。
行走其间,犹如置身艺术的殿堂。在这里即可欣赏精美绝伦的砖雕,也可感受到历史的印迹。

站在黄氏大夫第门前,不禁被外墙丰富精美、富丽堂皇的砖雕所吸引。门前四幅砖雕为主画面,它们采用的是粗犷的写意技法,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

李氏大夫第
坐落于距古镇东门一百米处的“李氏大夫第”,其门楼为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
门楼左右三组梯级挑檐,烘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整个门楼气势恢宏,极为壮观。挑檐砖质斗拱层叠,样式华丽。砖雕内容丰富,有历史人物故事,多种动植物和吉祥图案。

聚奎塔
在古镇东南1.5公里的狮形山上,矗立着一座20米高的宝塔。宝塔为砖木石混构,是明朝所建塔中较为罕见的,是研究古塔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宝塔六面均外辟拱顶窗龛,龛内砖质浮雕神佛像,形态各异,表情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龛顶砖雕花草图案,精巧、华丽、大方,与佛像相得益彰。更为珍贵的是,塔名“聚奎塔”是由袁崇焕题写的。“聚奎塔”三个字笔画苍劲有力。

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它是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归隐故里创办。相传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
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面对当时不可逆转的局势,他没有苟且于朝堂,毅然地选择了归隐,创办和平书院,造福桑梓,培育人才。

黄氏峭公祠
黄氏峭公祠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享祠,峭山公有21股子孙,后裔分处各地,他们为纪念开基大始祖而在其故里建此享祠。
峭公祠创建时间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十年重修。

黄峭于2008年被评为闽北十大历史名人,今其后裔遍布海内外,人口达千万之众。

黄氏峭公祠为四合院式天井院,主体建筑完整,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古朴且具地方特色。

作为晚唐五代的一位历史人物,他创办和平书院,造福桑梓,培育人才,教育子孙不靠祖荫、自强自立、开拓创业的精神,至今犹具有现实意义,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美食
和平民谣里有一句:“一块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来和平古镇,怎能不尝一尝油浆豆腐呢?

油浆豆腐,味道自然纯正,鲜嫩可口,是用农家大豆以古法纯手工制作,用石磨把黄豆磨成浆,然后锅中慢慢熬制,最后施以繁复工序把鲜嫩豆腐制成油浆豆腐,不添加任何石膏与卤水,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循着豆羹香,寻得一家正宗美味的店铺,咬下一口,豆香四溢,此时此刻,才不辜负美食和美景。
如果你想远离城市的喧嚣,那就来和平古镇吧!

行走在深邃的古巷里,
踏着那被岁月磨出光滑的青石板,
抬头望见布满斑驳的牌匾,
仿佛走入一条缓缓流动的历史长河,
在城市里的繁杂心绪就这么慢慢的沉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