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城市概况
贝尔格莱德(Belgrade, 44°49’N,20°28’E,UTC/GMT+1)城市面积为360平方千米,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也是仅次于伊斯坦布尔(Istanbul)、雅典(Athens)和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的巴尔干半岛(Balkan Peninsula,位于亚得里亚海和黑海之间的陆地)第四大城市,海拔117米,坐落在多瑙河(The Danube)与萨瓦河(Sava River)的交汇处,北接多瑙河中游的沃伊沃丁那平原(Voivodina plain),南接巴尔干山脉(Balkan Mountains)延伸的舒马迪亚丘陵(Shumadia hills),居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巴尔干之钥,人口118.4万(2018)。

在萨瓦河畔眺望贝尔格莱德新城
二、历史沿革
温查文明(Vina culture)是欧洲早期文明之一,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000—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多瑙河流域以及马其顿等地域,其遗址最早被发现于贝尔格莱德以东10千米处的温查村(这里曾挖掘出2,000多具神秘雕像,研究人员认为是目前所接触到的地球人曾与外星人接触的最古老证据;也为当代人提供了铜冶金最早已知的例子)。

温查遗址出土文物之一(网络图片)
公元前3世纪有凯尔特人(Celts)在此定居;此后,贝尔格莱德曾被匈人(Huns)、萨尔马提亚人(Salmatians)、东哥特人(Ostrogoths)和阿瓦尔人(Avars)征服;也曾被罗马帝国(Roman Empire,前27—476)占领,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395—1453)继承统治。
公元630年前后,斯拉夫人(Slavs)到达贝尔格莱德一带。
在保加利亚第一帝国(First Bulgarian Empire,680—1018)统治时期的878年,斯拉夫语“Beograd”(贝尔格莱德)第一次被提及。
在近4个世纪的时间内,贝尔格莱德一直处在拜占庭帝国、匈牙利王国(Kingdom of Hungary,1000—1867)和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之间的战争状态,于1284年被匈牙利王国国王拉斯洛四世(Ladislaus IV,1262—1290,1272—1290)作为礼物送给驸马斯雷姆国王斯特凡·德拉古廷(Stephen Dragutin,?—1316,塞尔维亚国王:1276—1282,斯雷姆国王:1282—1316),而最终成为斯雷姆王国(Kingdom of Sremsk)的一部分。

1456年,贝尔格莱德遭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1299—1923)围攻,兵败于匈牙利王国军队(当时的贝尔格莱受匈牙利王国保护)。
1521年,贝尔格莱德被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Suleiman I,1494—1566,1520—1566)占领,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在其后的150年间贝尔格莱德一直处于和平状态,拥有了众多的奥斯曼建筑和清真寺等,逐渐发展成为一座“东方”城市。
1688—1690、1717—1739、1789—1791年间,贝尔格莱德被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962—1806)3次占领,但次次都被奥斯曼帝国反击成功。
1806—1813年期间,贝尔格莱德被塞尔维亚起义军控制,随后也被奥斯曼帝国夺回。
1817—1818年,贝尔格莱德成为自治的塞尔维亚公国首都。
1867年,奥斯曼帝国在奥匈帝国(Austro Hungarian Empire,1867—1918)、俄罗斯帝国(Russian Empire,1721—1917)的双重压力下,被迫从塞尔维亚全面撤军,公国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同年,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Mihailo Obrenovic III,1823—1868),又将首都从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ac,今塞尔维亚的第四大城市)迁回贝尔格莱德,此后这里一直都是塞尔维亚乃至前南斯拉夫联邦的首都。
1914年7月奥匈帝国海军炮轰贝尔格莱德,11月奥匈帝国陆军占领贝尔格莱德;12月又被塞尔维亚军队夺回。
1915年,一战同盟国(Central Powers)德国陆军和奥匈帝国军队占领了贝尔格莱德。
1918年,法国元帅路易·弗朗谢·德斯佩雷(Louis Felix Marie Francois,1856—1942)和时任塞尔维亚军队总司令的亚历山大一世(Clara Aleksander I,1888—1934,1921—1934),率领法国陆军及塞尔维亚军队解放了贝尔格莱德。

1918年12月,成立以贝尔格莱德为总首都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Kingdom of Serbia Croatia Slovenia);1929年10月,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The Kingdom of Yugoslavia)。
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王国摄政王保罗王子(Pavle Karadzic,1893—1976,1934—1941)签署《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加入轴心国,该举动迅速导致了贝尔格莱德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行动。
1941年3月26日,空军司令杜尚·西莫维奇(Duchamp simovich,1882—1962)上将领导了军事政变,拥立彼得二世(Petar II Karadzic,1923—1970)为国王,宣布废除三国条约,并与前苏联签订友好条约。
1941年4月(6—7日、16—17日),贝尔格莱德遭受纳粹空军的疯狂轰炸,王国政府流亡国外。
1944年10月20日,共产党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和苏联红军解放了贝尔格莱德。
1945年11月29日,约瑟普·布罗兹·铁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宣布成立以贝尔格莱德为总首都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铁托任主席。
铁托于1980年逝世后,民族矛盾开始激化,最终导致了南斯拉夫在90年代初期解体。
1992年4月,南联邦议会联邦院通过了由塞尔维亚与黑山两个共和国组成南联盟的宪法,标志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彻底解体(南斯拉夫的6个加盟共和国中的4个先后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国重组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1997年,佐兰·金吉奇(Zoran Djindjic,1952—2003)当选贝尔格莱德市长,成为战后第一位非共产党市长。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Kosovo War,1999.03.24—1999.06.10),北约代号“盟军行动”共出动飞机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位于贝尔格莱德的共和国政府大楼、电台和电视台大楼、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众多建筑被炸毁,战争以国际社会接管科索沃而告终。

被北约轰炸的南联盟国防部大楼
2003年2月,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决定放弃“南斯拉夫”的国名,改称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State Union of Serbia and Montenegro)。
2006年6月,黑山国会正式宣布独立,成为世界第193个已获承认的独立国家);两天后,塞尔维亚议会宣布继承原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联盟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国名为塞尔维亚共和国(Republic of Serbia)。

三、主要景区
虽然贝尔格莱德是一个非常不欧洲的欧洲城市,但其历史街区和城市建筑也是很具吸引力的,包括塞尔维亚国会大厦、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贝尔格莱德国家大剧院、卡莱梅格丹要塞、圣萨瓦大教堂、米哈伊洛大公街等。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墓是一个政治景点;泽蒙小镇(Zemun)的景色很是令人痴迷,多瑙河畔俨然成为贝尔格莱德最为惬意的一个休闲之地。

塞尔维亚国会大厦(National Assembly of Serbia)建成于1936年,矗立在共和国广场向东南方向的不远处,整体建筑采用对称式的巴洛克风格,美伦美幻、恢弘威严。
在主建筑正中4根罗马复合柱的上端擎着巨大的三角门楣,门楣上部的中心点,有一绿色大穹顶和4个环其左右的小穹顶,建筑顶部四角各有1个三角门楣和穹顶,使其外部结构有着极强的装饰性。在大厦入口的台阶两侧矗立着一对骏马雕塑,是塞尔维亚著名雕塑家托马•罗萨迪奇(Toma Rosandic)的作品。

塞尔维亚国会大厦(车拍)
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建成于1844年5月10日,坐落于贝尔格莱德老城区的共和国广场,是前南斯拉夫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1979年被认定为“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自19世纪至今,馆中收藏品已超过40万件,包括一些国家级收藏品、欧洲艺术品,以及现代艺术创始人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法国印象派创始人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等创作的世界名画。

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
塞尔维亚国家大剧院(National Theater)于1868年落成,拥有一个能容纳600多人的大剧院和一个200多人的小剧场,富丽堂皇的金色大厅上演着各种话剧、歌剧及芭蕾舞,更有很多新戏在此首演;塞尔维亚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节,其中9月的贝尔格莱德国际戏剧节是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活动之一,有部分节目也在这里上演,价格相当亲民,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观众。
1999年,在北约对南联盟长达78天的轰炸中,这里是唯一对公众开放的剧院。剧院坚持在每天的15:00~18:00对市民演出,因此时是北约轰炸的间歇时间,票价也仅收1个第纳尔(约合人民币0.06555元)。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阻挡不住贝尔格莱德人对艺术的向往。

塞尔维亚国家大剧院
卡莱梅格丹要塞(Kalemegdan Fortress)位居老城西北角的最高点,面对着萨瓦河(Sava River)与多瑙河(Danube)交汇处,这里曾经是古代的军事重地,从公元前的凯尔特人(Celts)至20世纪初期的一次世界大战,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罗马帝国(Roman Empire,前27—476)、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395—1453)、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1299—1922)、一战同盟国以及塞尔维亚王国等都对要塞进行了多次修筑及加固。要塞内部存有一些中世纪的大门、伊斯兰风格的坟墓和土耳其浴室等建筑,还有一战、二战时期的重武器在展示。

卡莱梅格丹要塞
沧桑厚重的古建筑、栩栩如生的雕像、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将士的“胜利者纪念碑”等都是贝尔格莱德漫长历史的浓缩。沿着通道漫步,一路上的碑文,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轶事,会将人们被带到过去的时光隧道;蜿蜒的小路、几座木桥、栩栩如生的雕像、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天文台以及画廊,甚至还有那个不起眼的古罗马枯井,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站在卡莱梅格丹要塞的观景平台上俯瞰萨瓦河和多瑙河,似两条蓝色的丝带流淌在大地上;古老的岩石和斑驳的红砖建筑与蓝色的水面浑然一体。坐在绿荫下的长椅上极目远眺,使人浮想联翩。是贝尔格兰德标志性的景点打卡处和休闲场所。

卡莱梅格丹要塞出入口门洞
圣萨瓦大教堂(St Sava Cathedral)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位居贝尔格莱德的最南侧。远远望去,其巨大的绿色穹顶,金光闪闪的十字架,雪白的圆形外观就映入眼帘;抬头仰望,无数枚金色十字架映衬着太阳的微光,似乎是让每一个信徒都沐浴着天堂的恩典,让你浑然忘我,不疑有他,灵魂在周围飘荡的圣歌中得到救赎与飞升。

圣萨瓦大教堂
米哈伊洛大公街(Mihailo Street)为“城市步行街”,极为繁华,在南斯拉夫时期曾是东欧最时尚的地方,居民房屋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历史的变迁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但仍是东欧最奢华繁荣的步行街之一,被国人称作“王府井大街”。每到傍晚,游人如织,人们惬意地喝着咖啡、玩耍、散步,但购买商品的人并不多,而且商铺中的商品档次也不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的经济活力还是明显偏低的。

米哈伊洛大公街一瞥
泽蒙小镇(Zemun)位于贝尔格莱德老城区的西偏北方向,公路里程约12千米。自1371年的马里查河(Maritsa)战役后,这里曾为奥斯曼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Serbian Despotate,1217—1459,1868—1918)的国界;也曾是奥匈帝国统治末期的边境,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而今的泽蒙则是贝尔格莱德最为上镜的风情小镇。
旭日东升,晚霞西落,金色的阳光投射到多瑙河“蓝色”与宽阔的“天鹅湖”(河面)上,与小镇的红色屋顶相映成趣,叶叶小舟在水中荡漾、成群的鸟儿在水上翱翔,成片的天鹅在觅食嬉戏,这迷人的景色使人痴迷令人陶醉,流连忘返难以离去,泽蒙的多瑙河畔俨然成为贝尔格莱德最为惬意的休闲之地。

铁托纪念馆。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为他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国葬,遗体通过他的蓝色专列在各加盟共和国“巡回”以向民众告别,最终在现塞尔维亚国会大厦举行了告别仪式。按照铁托生前遗愿,将其遗体安葬于贝尔格莱德城南乌日策大街(Ulica Street)15号铁托生前官邸的一座普通花房中,并在周边另建有铁托纪念馆,用于陈列铁托生前的办公用具、作战枪械、各种物品及服装、各民族人民和各国政府赠送的礼品、铁托生前事迹介绍以及与各国领导人的合影等等。

南斯拉夫解体前,铁托墓为“政治圣地”,每天都有数千甚至更多的人到此瞻仰,逢生日或忌日来此献花的人更多。据统计,铁托去世后的最初4年间,有超过1,100万人次前来谒灵(这个数字是南斯拉夫人口的一半)。从1991年起,花房不再有礼仪兵守卫,瞻仰的人数也大幅减少,铁托墓也由圣地变成了带有政治色彩的景点。
随着对铁托功过是非的评价日益公开和尖锐,对铁托墓的争议也开始升级。铁托执政时期对塞族采取了打压政策,令一些塞人多有不满,认为塞尔维亚一再被分裂是铁托造成的,应当将其葬在普通公墓里;激进的塞人甚至声称,克族的铁托葬在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人的耻辱”,提出要么克人将铁托墓迁走,要么塞政府另寻地方安葬等等。争执多年后,对铁托的评价慢慢回归理性,塞人已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政治景点了。

铁托雕像
牵扯着亿万国人神经的前驻南联盟大使馆(遗址),坐落于新命名的孔子大街1号,由山东高速承建的中国文化中心大厦项目正在施工。之前的记者烈士墓可能因施工的原因已无处可见,只有立在工地外围路边的一块石碑和几束枯萎的鲜花。20年前的“历史”,“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被北约轰炸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罹难烈士纪念碑
四、城市印象
贝尔格莱德处在东、西方世界的“十”字路口,特殊的地理位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两千年来,这里经历了近200次战争,其中44次几乎被夷为平地;1999年的北约轰炸又为这里增添了新的创伤,战争给这座城市留下的伤痕是随处可见。与此同时,欧洲知名大河(萨瓦河和多瑙河)与古老的城堡,后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建筑与高楼林立的新城,繁华的步行商业街与古老喧嚣的集市,带着浓厚东欧宗教特征的斯拉夫民族文化,珍馐美食与众多的帅哥美女,沧桑的历史年轮与世界知名夜生活之都……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泛起的涟漪,无不令这座城市激情四射、充满了活力。

历史上的塞尔维亚是巴尔干扩张的强大推手,“大塞尔维亚主义”深入人心,他们自封为“东正舵手”。为了自己的强国之梦,在贝尔格莱德兴建了大大小小的东正教堂(圣萨瓦大教堂的规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激励人们为之奋斗。

土耳其是塞尔维亚一大民族梦魇,600多年前发生的科索沃战役,塞尔维亚精英失尽,并逐渐被奥斯曼蚕食。有很多巴尔干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土耳其400多年的黑暗统治,巴尔干也会出现文艺复兴,也会民族自强,甚至同西欧一样可以引导世界潮流。
历史给塞尔维亚的包袱太多了,塞尔维亚不仅在加入欧盟的问题上被设置了重重障碍,还要安抚国内民众心中的滔天怒火,所以塞尔维亚只能向东看,与俄罗斯和中国建立紧密的关系,成为欧洲第一个为中国民众免签的国家和欧洲率先响应一带一路的国家。
贝尔格莱德已经走出了动荡和战争带来的伤痛,尽情地拥抱静好的时光和时代的脉动,以其自身独有的自我修复基因再次涅槃重生,虽满刻了历史的印记却坚守着淡然的古朴与典雅,焕发着迷人的魅力。
贝尔格莱德人乐观向上,团结、坚毅、自尊、自信,自主情结也相当鲜明。这个饱经战争创伤的民族时刻都会洋溢着欢乐的笑脸,虽然他们的经济与生活并不富有,但只要有了太阳,街头上的咖啡屋、休闲公园的长椅上就会坐满了享受阳光的人,其生活哲学令人钦佩!

五、结语
贝尔格莱德城市不是很大,打卡式的游览对其了解虽然肤浅,但感性认知还是达到了预期效果,回国后再通过“消化”和“吸收”,回放所走过的景区、所见到的张张笑脸、所听到的历史故事、所了解的伟人传奇……这些都可作为增长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线索,以进一步查阅资料,相信还是能够对自己交出几篇合格的作业吧。
贝尔格莱德是一个享受生活的城市,既适合走马观花也适合慢慢品味。朋友们,贝尔格莱德非常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