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红色研学已成为研学旅行重要内容。红色研学是指在研学活动中融合探究性、体验性、实践性等多种教育元素,以探索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的一种研学方式。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河南作为中原腹地的大省,不仅传统文资源丰厚,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十分突出,而其中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我党核心精神发源地均在河南。
下面小编带大家感受下河南值得带孩子去研学的十个红色研学旅行基地。
一、焦裕禄纪念园
位于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同志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物建筑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二、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
基地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上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克服了缺劳力、缺设备、缺炸药等难题,战天斗地、劈山开岭、凿洞架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争做新中国的“愚公”。经过近10年奋战,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陡壁上,筑起了一条绵延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20余项荣誉称号。

三、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
基地位于河南济源王屋山风景区。在1945年6月11日中共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同志赋予了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提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宣言,从此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险阻、战胜一切顽敌强敌,最后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大别山红色教育基
基地位于河南信阳。大别山精神指的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大别山区这一特定范围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独立在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的革命精神总和。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战争年代,正是因为靠着大别山精神,大别山区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五师和大别山游击队,还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历史传奇。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始终坚持革命,创造光辉的革命业绩,体现了极强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被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五、南水北调红色教育基地
基地位于河南南阳市淅川县。作为“天下第一难”的移民搬迁工程,南阳市移民规模之大、强度之大、难度之大,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移民史上绝无仅有。在两年的搬迁工作中,南阳共投入服务保障人员15万人次,转运移民货物30万吨,投入搬迁车辆2.5万辆次,搬迁行程1700万公里,顺利完成了试点、第一批、第二批移民搬迁任务,做到了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和安全无事故,且无一人强制搬迁,真正实现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移民搬迁实践中产生的南阳移民精神,其具体表现为: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持续提升的牺牲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桐柏精神红色教育基地
基地位于南阳桐柏县。从1925年到1947年,在桐柏县境内先后建立过6个省级、5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构;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部队都曾在这里转战、驻防;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桐柏人民曾先后为工农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及后来的人民解放军输送兵员万余人,建立20余支地方革命武装,锻炼成长了金孚光、张星江等一大批英雄人物。1984年,桐柏被确认为老苏区县。

七、确山竹沟红色教育基地
基地位于河南驻马店确山县。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是我觉民主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八、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
基地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抗日战争后期,曾驻扎着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等首脑机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等在这里领导指挥了边区的抗日斗争。这里是全国最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心脏,被称为“边区中枢”“平原首府”。河南省史学界也曾给予“南有鄂豫皖(土地革命时期——新县),北有冀鲁豫(抗日战争时期——清丰)”之赞誉。这里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河南省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村庄,因为这里的工作,他未能参加党的“七大”会议,但仍被选为中央委员。纪念馆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荣誉称号。

九、彭雪枫纪念馆
位于河南南阳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于1984年筹建,1988年11月一期工程建成开馆,2004年夏二期扩建工程完成。 彭雪枫纪念馆共占地246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916平方米。纪念馆前为雪枫广场,后为主体建筑。共由广场、碑亭、碑廊、绿化区、瞻仰大厅、展室、文物库房、办公区等8部分组成。 主体建筑内设五个展室一个报告厅。一楼三个展室,展线长268米,共展出图片650余幅,实物50余件,用14个部分展示将军生平。
彭雪枫纪念馆是河南省十大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第二炮兵部队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014年9月1号,彭雪枫纪念馆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21年10月,入选首批河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拟认定名单。

十、淮海战役歼灭战纪念
位于河南商丘市。1948年12月31日,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由安徽宿县迁至商丘(现商丘市睢阳区)张菜园村,1949年3月24日迁往安徽省合肥。期间,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在此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战斗,并于一九四九年二月九日在此召开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委员及中原局、华东局负责人康生、饶漱石、宋任穷、张际春等参加的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讨论和决定了大军南下渡江作战的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