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养生地——药王山「陕西」

68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4-18 12:43:57    

真没想到,地处中国大西北的铜川,名不见经传,竟然能与杭州、南京、成都、广州、珠海、宁波等南方名城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而且还是“梅开二度”。

这自然是各种幸福考核指数综合排名的结果。而毫无疑义的是,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的“药王山”----一处延续千年的养生地,肯定在此次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评选中为铜川争光不少。

药王山原名叫磐玉山、北五台山,因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在其辞世后便将此山改名为药王山,以纪念中国古代这位著名的医药圣人。

作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精心保护和深入发掘,现在不仅是研究、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妙应宝地,也是一处古迹众多、景色怡人的旅游名胜。

占地面积10.1平方公里的药王山,开山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代中期以后,逐渐成为纪念药王孙思邈的圣地。

这里五峰环峙,古柏葱郁,历史厚重,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如今已是铜川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药王山核心景区约4平方公里。从上方景区导游图可以看出,整个药王山分为南山和北山两大景区。我此次游览是按照“先南后北”的线路进行的。



南山景区也叫南庵,是孙思邈隐居并辞世之地,故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并逐步演变为纪念孙思邈的重要活动场所。

上图就是南庵的山门,据说是明清以后重建的。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山门前那棵千年老柏树。



虽说已是入冬时节,然南庵内仍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难怪药王要将隐居地选在这里:绝好的养生之处啊!



2008年在南庵建成的全国最大的药王孙思邈石雕像及祭祀广场。

在广场最高点矗立的药王塑像,面南而立。像高14.1米,寓意药王141岁的高龄。他体态端庄,神情自若,白发长须,给人一种仙风道骨之感。

面积3000平方米的祭祀广场,配有香炉香案,且有华表耸立,宽广大气,是当地群众集会祭祀药王的理想场所。

特别是广场中央的拜真台,上面镌刻着药王的医药养生名言,无疑是药王自身养生的经验总结。



建于清康熙5年(1666)的文昌阁(魁星楼),楼内供奉佛家“送子观音”和魁星。其实,最吸引我的,是靠近文昌阁的这两棵古柏,它们可是这里的“活文物”。



1300多年树龄的古柏。据统计,在药王山,像这样的千年古柏有30多棵,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柏有千余棵。这些古柏无言地告诉游客:药王山的历史十分悠久。



事实上,药王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现存有针叶和阔叶林木数十种,天然药材200多种,保留有古柏林2000多亩,近10万株,是陕西关中地区面积最大的一块原始柏树林。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柏树中散发出的清香气味,有利于人的心脑系统畅通,柏树丛中是修身养性的好场所。

由此我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孙思邈晚年要将药王山作为自己的归隐处,而且还是一个高寿老人。同时,也清楚了为什么药王山被称之为“千年养生地”。



九十年初在南庵建立的药用植物标本展室,展出各种药物标本540多种,为医学院校、科研单位和从事药材种植的广大药民学习、查询、鉴别、研究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药王手植柏,又名唐柏,它是这里的柏树王,传说是孙思邈亲手所植。树高12.5米,腰围3.95,树干纹理扭转,古称“转纹柏”。清代杨再阶有诗赞曰:“古色苍苍起石磷,虬枝佝偻已千春,时邀夜月闲相诉,似恨当年轻转身”。



南庵碑廊,陈列自宋代至民国是碑石31通,有记事、诗赋、经幢、御旨等内容,系统反映了药王山的历史沿革、庙宇兴废、宗教发展、祭祀药王、文化艺术等情况,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教科书。



始建于1272年的元代大殿,虽经后世多次维修,但原结构未变。这座建筑最珍贵的地方,是殿内东西二壁保存有两幅元代壁画《朝元图》,是目前陕西境内地面建筑中尺寸最大的古代壁画。这也是最有价值的看点。

不巧我来时大殿关门闭户,正在维修,从而无缘欣赏,令人遗憾不已。

所幸的是,在北山景区参观时一切都还如愿。当然也略有遗憾:享有盛名的摩崖石刻只可看,不能拍


北山景区集中了药王山名胜的精华,其最大的看点是那著名的摩崖石刻、碑林和药王大殿。

上图是1988年修建的摩崖石刻保护大厅,七间开,为仿唐建筑,明柱回廊,重檐格窗,其内是北朝经唐宋至明代1200多年间雕凿的佛龛佛像。

特别是保存完好的45尊各个时期的摩崖石佛造像,艺术风格鲜明,雕刻手法精湛,形象生动,堪称精品,可谓国之瑰宝。



因摩崖石刻景点禁止拍照,无奈之下,只能在购买的一本药王山书籍上翻拍了两张,以弥补缺憾。上图左为北周时期造像,右为唐代造像。



药王山的碑林也是一部值得慢慢品读的历史和书法“大书”。

北山景区的碑林现藏有北魏至隋唐时期珍贵碑石76通,约占药王山碑石总量的四分之一,也是全国馆藏魏碑最多的碑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据说,于右任先生曾多次到药王山访碑,并赋诗为记。



山路陡峭,古道幽幽,通往药王大殿的石阶是如此的悠长。



药王大殿是北山景区的中心,其建筑为明代所建。大殿以崖而筑,整体布局为“回”字形,由一天洞、祀殿、玉皇楼、献亭、凌虚阁、三官殿及配套厢房组成,建筑古朴,气势恢宏。

药王大殿内外有多处历代题刻、匾额和碑石,字体古朴苍健,文字内容精妙,绘画舒展大气,深受历代文人骚客的喜爱。



祀殿内供奉的明嘉靖年间彩塑的药王像,像高3米,唐衣冠,仪态端庄,面目慈和,可亲可敬。

在经历了战乱特别是“文革”之后,药王大殿以及药王像竟然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个奇迹,让人倍感欣慰。

我想,这可能得益于家乡人的长期守护(药王出生在铜川耀州区孙家塬村),更得益于药王编写的医药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从而赢得了后人由衷的敬仰并自觉加以保护。



在大殿内,还供奉着从黄帝到南北朝时期的十大名医,他们都是孙思邈的先师。彩像原塑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塑。

医方碑亭,亭内陈列着《千金宝要》和《海上方》等碑刻,为明代所刊刻立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据介绍:《千金宝要》和《海上方》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药方剂碑石。这些碑石在普及医药知识、推广单方验方、弘扬孙思邈医学思想等方面,贡献卓著,功不可没。



药王大殿一角



这一大一小双盆洗药池,相传为药王孙思邈所凿,是药王清洗草药的水池。上端有石龙头涌出的山泉水,涓涓细流,长年不断。

据说,由于药王将数百味药材放入池中洗涤,而水和石壁吸收了这百味药材的精华,用这里的水煮粥、煎药无不药到病除。所以,每年二月二药王山古庙会前来乞水的人络绎不绝。
上图中“石盆仙迹”四字为明代一位进士所题写。“石盆”也就是“洗药池”。



大医精诚,但愿药王孙思邈倡导的这种医德能传承后人,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
  • 友情链接
申请友链